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11-25 来源:五八零教育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中都首次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金中都的应天门、大安殿、大安门等宫城的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突出,成为之后都城规划的传统。

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提出的营建都城的理想模式,营造出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宏伟都城。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对儒家经典中有关都城规制的遵循,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确定宫苑、坛庙、官署等重要空间场所,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基础。明北京城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格局,缩了北城,展修了南郊。

2000年对中轴线北的万宁桥进行清理,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因此也称为后门桥。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七个多世纪始终不变,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相继发掘了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道路遗存、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及其排水沟遗存等,填补了南中轴路的发现空白,证明了中轴路的方位及规模。

正阳门因其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且是最初规划的都城正门,故在京城九门中规制最隆崇。正阳桥是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桥梁。正阳桥同正阳门一样,在明清都城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位居中轴线正南午位,与城市中轴线的关系十分密切。

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是元代出丽正门的南行道路,推测在清康熙时期铺成石路,沿用至今。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之最南端,门内中轴道路在明清时期是帝王祭祀坛庙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猎的必经之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考古发现,从明清至近现代,这条道路经历了由兴建到使用,再至改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明代以来中轴路一脉相承的工程做法,是北京城市变迁及道路交通变迁的真实反映,勾勒出了北京中轴线的走向及位置。从金中都至明清北京城,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是以宫城为准,更确切地说,是以作为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以此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进而再引申为都城的中轴线。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中轴线东西两侧。

《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经过七个世纪的累积、完善,呈现南北贯通、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建设之杰作和典范。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概念,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中轴线是城市发展的基准线、起始线、布局线,决定着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与社会秩序。

(摘编自郭京宁《考古中轴线》)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尽管风云变幻,政权更迭,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择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择中立国的历史传统。而择中立国能够最好地象征和维护中国社会的“大一统”。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已经突显。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元大都大内正殿名大明殿,“大明”二字出自《周易》并与“和”有关,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稷映了对和的追求。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元、明都曾在北京建都,营建都城时都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元、明两朝在沿袭中轴线理念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B.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等遗迹的发现,填补了南中轴路的发现空白,让北京中轴线的方位和规模得以更为完整地呈现。

C.“择中立国”原则体现出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原则可以突显都城的神圣性、统治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

D.清朝时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由对“中”的推崇转为对“和”的追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突出万宁桥的古老,及北京中轴线位置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特征。

B.材料一通过文献记载,推断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在康熙年间铺成石路,是帝王祭祀、狩猎的必经之路。

C.材料二引用《周易》对“大明”的解释,说明了宫殿名称的重要性,它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D.材料二提到“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的“宗”是指中轴线所反映的古代都城的整体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有着较强的统一性。

4.请结合材料从古代都城营建的空间选择角度分析“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都),择国之中而立宫”。(4分)

答:

5.“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课桌课椅

梁晓声

那是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

那村子原先是没小学的,去年的春季,在一次村委会上,有名村干部说:“唉,明年都二00 —年了,叫作新纪元呢!咱们借干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为村里的孩子们好歹弄起所小学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从小都不上学,往后还怎么行啊!”

众村干部一时沉默。接着,一个个在沉默中点了头。

于是从那一天起,他们一有空就义务脱坯。村人们也都乐于为孩子们尽那份义务。秋收前,四堵土坯墙垒起来了。秋收后,村里仅有的几棵大树伐倒了,小学校举架了。

但村里的孩子们仍不能上学,因为学校还没门窗,也没课桌课椅。

不久,县教委通知村干部,说是县里一所小学换下了一批旧桌椅,可捐送给村里三十套,另外,还为村里搞到了一扇旧门和几扇旧窗。

村人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少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要是一运回来,几天后孩子们不就可以上学了吗

可用什么车运回来呢 村里自然是没卡车的,也没任何别的车辆。

村里有个男人叫刘辉,是本地的“大知识分子”,十年前县师专的优秀毕业生,还没拿到正式的毕业文凭,就被县里一所重点小学迫不及待地“抢”去当老师了。后来由于精神受创,曾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日。出院后,父母将他接回村里将养。这一养便是十年,父母已过世了,他独自生活,一心指望还能有重新当老师的某一天。村人们则并不嫌弃他,十年来一直敬重着他文化高这一点,也一直称他“刘老师”。

晚上,“刘老师”出现在一名村干部家。他说车的事,他可以解决。他说,毕竟在县里待过几年啊,朋友总是交下几个的嘛..村干部沉吟着说:“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 ”“刘老师”说:“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当咱村小学校的老师吧!”村干部不由一愣,他万万没有料到“刘老师”会提这条件,他顿时联想到建小学校时就数“刘老师’积极肯干啊,那间土坯房举架后,总见“刘老师”围绕着房子转,原来竟是这么种心思…”那,我就去了。”“去哪儿啊 ”“去县里,我替孩子们急。”“这.…天都黑了...…你连夜赶到县里去 ”“没事儿的,早一天是一天”村干部没扯住,“刘老师’转身就匆匆走了..

第二天,“刘老师”没有回来...

第三天,“刘老师”被他的几名朋友送回来了——卡车在半路被三名歹徒劫了,“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他的司机朋友也被打昏了。他们苏醒过来时,那辆满载旧课桌椅的卡车早不见了....

村人们一时全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那天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的孱弱身影了,他甚至都不大在村里出现了。许多人开始说些埋怨的话了,先是埋怨那名村干部,接着又埋怨“刘老师”,认为完全是他插了一足才把事情搞糟了,否则,校舍的门窗也会安装上了,课桌椅也有了,孩子们都上学了.....

“刘老师”又在村里露面时,他显然敏感地察觉到了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在孩子们面前,他更加无地自容,他对每一个孩子都负罪似的说:“我保证替你们把课桌椅找回来,我保证!”

有的孩子冷漠地望他一会儿,就跑开了;有的孩子则悻悻地向他掷出了两个字:“疯子”!于是他仿佛被定身法定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站了很久。

下第一场雪了....

在这个村子里,在第一场雪洁白的“日记”上,印了第一行足迹的不是别人——他的足迹从他的家门口走向校舍,围绕着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那间校舍的房顶上,没有窗扇的窗口坯台上,以及里边没有课桌椅的地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

没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而就在这时,在邻省离本省最近的一个县城里,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疯子,靠乞讨饱腹。他令人讨厌之处是对留络腮胡子的人反应特别不正常,一见就两眼发直,就跟踪,有时甚至会扑上去抓住对方的一只手……疯子因此没少挨揍。

有一天,他又扑上去抓住了一个留络腮胡子的人的手,那人的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疯子大叫:“你逃不了啦!卡车在哪儿 车上的课桌课椅你们弄哪儿去了 ”那人就挥拳打他:“你这疯子,老子打死你!打死你!”疯子被打得满脸是血,然而却顽强地不肯松开对方的手臂。

对方急了,拔出刀子扎他,一刀、两刀、三刀……疯子倒下了,却又抱住了那人的一条腿……

警察来了……

那疯子——也就是“刘老师”的尸体被送回了村里。

络腮胡子招认了。后来,卡车也找到了,它被推下公路,一车旧课桌椅,断断裂裂地散乱在山坡上。

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

公安机关问村里还要不要那批旧课桌椅,村干部们回答:当然要啊,门扇窗扇也要!于是公安机关找了辆卡车,将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跨省运了来……

村人们在修那些课桌椅时,想到“刘老师”的惨死,心里都很难过,便将他埋在了小学校旁,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的是“本小学荣誉教师刘辉之墓”。

校舍是终于安装上了门窗,里边是终于摆上了课桌椅,孩子们是终于得以上学了。

当教室里传出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时,又下雪了。大雪纷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要建一所小学校,众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而“一时沉默”,认识到有必要建一所学校后,于是“在沉默中点了头”。

B.“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中间省略号省去的内容可能是“你一个精神病人能办成吗”,但不便说出,所以转移了话题。

C.文中多次写“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可见他对重新成为一名教师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

D.根据“刘老师”后来的行为,可知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记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留络腮胡子、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邻省的无业游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突出了村子的“穷”,为下文需要从县城运来旧课桌椅的情节作铺垫。

B.“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校舍的惨状,也反映了“刘老师”内心所受的创伤。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也与前文“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相照应。

D.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终于”,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在看似欣喜的语气中,实际包含了深沉的情感。

8.文章以“大雪纷飞……”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

9.文中村民对刘辉有多个称呼:刘老师、疯子、荣誉教师刘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称呼 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节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①放(fǎng):依循,依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史公曰A余B读孟子书C至梁惠王D问E何以利吾国F未尝G不废书而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弊,弊病,与《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中的“弊”意思相同。

B.利,使……获利,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利”意思相同。

C.而,表示并列关系,与《兼爱》“故亏臣而自利”的“而”用法不同。

D.是,代词,这,与成语“实事求是”“是古非今”的“是”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孔子极少讲关于利的问题,是想从根本上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因为人们根据利益行事,会招致很多怨言。

B.如果王、大夫、土庶人都以是否获得利益为原则,那么上上下下都会互相追逐私利,从而使国家处于险境。

C宋牼去楚国,在石丘遇见孟子,对孟子说他要去游说秦、楚之王,劝说秦、楚罢兵休战,他相信两个君王一定都会听取他的意见。

D.作为臣子、儿女、弟弟,如果以仁义之心对待君主、父亲、兄长,可以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真诚相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2)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14.孟子对宋輕说“先生之号则译文:不可”。宋牼想使用的“号”是什么 孟子为什么说这个“号”不可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 要取终年风雨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回大地,土脉预先感知到春天的气息,第一句照应标题中的春日,也引出下文的春耕。

B.一场春雨,浇遍大地,正是耕作的大好时机,看似客观的叙述里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妇女、儿童一同来到田头,天空里众鸟飞翔,“妩媚”“追随”两词给人温馨、自由的感觉。

D.本诗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的画面,可以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6.苏辙一生关注农业生产,写了不少农事诗。对于农业的丰收,诗人认为如何才能做到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本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春日耕者》写春耕时节的到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长安,常作为政治中心、国家统一的象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即体现了“长安”意象的这一特点。

(3)古人对镜,看到自己的白发,常生出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但有两件和谐的事物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子,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原来是天涯海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在这一点上,我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幸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 ”。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治大国如烹小鲜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C.五味令人口爽D.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9.文中加点的短语“哲学家厨师”,有人说“哲学家”“厨师”两个词语搭配很巧妙。请简要说明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能量代谢与维持调节体温,还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人体的碘完全依赖外部环境供应, ① ,就会造成身体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咸退,人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② ,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除了食用碘盐,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吃海带、海蜇、紫菜、海苔、菠菜和芹菜等食物来补充碘。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尤其缺碘。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③ 。

加碘食盐贡献了大部分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盐,难以满足我们日常碘营养。而且,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方便的原则。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的优势,是补碘的最佳途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_

22.下列句子中的“容易”与文中加点的“容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了这种不幸的情形,是非常容易让人发生误会的。

B.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C.人生有肉便当吃,一辈子容易得很,谁还能带些去

D.他的性格十分容易,总是和悦待人,深受大家喜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当秉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洁之志;又要懂得“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建立国都时,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找到“地中”所在,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都城。②“择国之中而立宫”: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以作为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重要的宫殿都位于中轴线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北京中轴线具有悠久且不间断的历史,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形成南北贯通、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建设的典范。②北京中轴线是体现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的杰作,蕴含着我国“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③北京中轴线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其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B7.C

8.①与前文第一场雪中“刘老师”在雪中围着学校转一圈照应,说明“刘老师”找回课桌椅让孩子们能读书的愿望已经实现,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②强化了情感表达,以大雪纷飞的场景结尾,体现人们对“刘老师”的怀念,赞美“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而牺牲的悲壮行为和精神。③结尾的“大雪纷飞”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美的环境氛围,增强了文木的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村民一开始称呼刘辉为“刘老师”,是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曾被重点小学“抢”去当老师,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②孩子称呼他为“疯子”,表现了孩子对他弄丢课桌椅后的埋怨。③墓碑上称“荣誉教师刘辉”,说明村民认识到刘辉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这是给予他的荣誉和纪念,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 C 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C

13.(1)从没有注重“仁”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注重“义”的人会怠慢君上的。(关键词“遗”“亲”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问问你的宗旨(大意),您打算怎么劝说呢 (关键词“指”“何如”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1)宋輕将要以“利”为号劝说秦楚之王。(1分)(2)孟子认为这样会让双方因为“利”而罢兵,会导致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仁义的重要性;(1分)以“利”交往,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5.D

16.①农民的辛苦勤劳。春耕时节到,老农半夜起来喂养耕牛,忙到日出三竿才开始吃早饭。②政令的简单,不干预农时。纷繁的政令,对农事是没有益处的。③风调雨顺。风雨调和是保障农事丰收的根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3)示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生一茎 朝来明镜里[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A

19.①哲学家和厨师两个词,一雅一俗,具有反差,两者搭配富有张力,能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引发读者思考。②运用联想的思维,以做菜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0.加碘食盐贡献了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大部分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盐,难以满足我们日常碘营养的需求。(每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1.①一旦缺乏/一旦摄入不足②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在各种预防碘缺乏的方法中)③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需要持续补充碘)(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A

23.写作提示: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意味着,即便面临挑战与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理想,如同珍贵的玉器,即便在磨砺中受损,也要葆有内在的价值与光芒。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即使破碎也要熠熠生辉,不愿苟且的尊严与勇气。

Top